1. 症狀:本病由疹病毒科之B病毒引起。本病首例是在1933年所描述(Gay and Holden),B病毒是會危害人類生命的疾病。
在短尾猿,B病毒造成輕微的臨床疾病,類似於人類的單純泡疹。在主要的感染期間,短尾猿在舌頭或唇會發生水泡或潰瘍,一般而言約在一至二週內痊癒。
同時也可發現有角膜結膜炎(Keratoconjunctivitis)或角膜潰瘍。在急性感染後,病毒會潛伏在感覺神經結中。
若病毒從潛伏的狀態下再度活化,常因伴隨生理性或心理性的緊迫而使病毒由周邊部位再度重新散發出來,如紫外線的照射,免疫抑制,社會階層的崩潰瓦解,或其他緊迫性實驗性情況。
此種感染通常在短尾猿間經由充滿病毒之分泌液經親密的接觸主要包括口、結合膜與生殖黏膜等來傳染(Weigler 1995)。但人若被感染猿猴咬傷,會產生痲痺及腦神經症狀出現。
由初期暴露到開始有臨床症狀發生之間潛伏期從兩天至一個月左右,然而暴露在病毒以至症狀發生之時間變化可說非常大。
咬傷、抓傷、其他局部創傷,或易受傷部位之沾污等狀況暴露於病毒後,在人類感染後會在病毒入侵部位發展成一個泡疹樣水泡。
早期臨床症狀和症候包括肌肉疼痛、發燒、頭痛及疲勞且伴隨著有痲痺無感覺(numbness)、感覺過敏(hyperesthesia)、感覺異常(paresthesia)、複視雙重影像(diplopia)
共濟失調(ataxia)、神智不清(confusion)、尿液瀦留(urinary retention)、抽搐、全身痙攣(convulsions)、吞嚥困難(dysphagia)及下行性鬆弛性麻痺(ascending flaccid paralysis)等進行性神經性疾病。
2. 預防:傳染的方式,主要是經由暴露在遭B病毒污染的唾液(咬傷)以及抓傷傳染給人類。
同時也曾發生經由注射針刺傷傳染(Benson andothers 1989)和暴露在遭感染之靈長類組織而感染(Wells and others 1989)。
在處理污染的籠架時,病媒會經由皮膚創口部位傳染,是一個已確定的感染原因(Palmer 1987)。經由空氣飛沫傳染則不是B病毒很重要的傳染途徑。
靈長類飼養管理者有必要使用保護性衣物,降低暴露在感染原的機會,並儘可能減少直接接觸受驚嚇的猴子。
3. 處理:本病主要經由動物咬傷傳染,一旦被咬傷,要將傷口以消毒水洗淨,並立即注射免疫血清。
疑似動物採撲殺焚毀為原則。人類與動物暴露於B病毒前及B病毒潛伏感染之診斷是以血清學方法來測試血清抗體的方式來進行
同時也可由猴子或傷口進行病毒分離,在產生病毒斑(cytopathological effect)的檢體採樣後在以限制分析或聚合連鎖反應來確認是否有病毒出現。
留言列表